七年級語文上冊預習,第一單元《天凈沙·秋思》課文知識點
預習是語文學習的前奏,在語文學習中,只有做到充分的預習,才能實現語文學習的高效。三好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七年級語文上冊預習,第一單元《天凈沙·秋思》課文知識點,快來學習吧。

《天凈沙·秋思》課文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1-1321以后),號東籬,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岳陽樓》等。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凈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
二、故事背景
馬致遠仕途不順,長期漂泊,《天凈沙·秋思》就是馬致遠旅途漂泊時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這首小令的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三、課文翻譯
原文: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注釋:
枯藤:干枯的藤蔓。
昏鴉:黃昏時要回巢的烏鴉。
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
西風:秋風。
斷腸:形容極度思念或悲痛。
天涯:猶天邊,指極遠的地方。
譯文:枯藤(纏繞的)老樹上落滿了黃昏歸巢的烏鴉,蕭瑟的)秋風里走著一匹瘦馬。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四;問題解疑
1.前三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對全曲有什么作用?
本題運用古詩文描繪畫面技巧法。作者極其出色地運用了白描手法,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蒼茫悲涼的深秋晚景圖,寓情于景,為最后的抒情作鋪墊。
2.請說說“斷腸人在天涯”中“斷腸”的表達效果。
“斷腸”一詞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鄉的游子身處蕭瑟、凄涼之地,由于思念親人而撕心裂肺、肝腸寸斷的情感。
3.《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寫有何好處?
這首小令前三句共寫了藤、樹、鴉、小橋、流水、人家、道、風、馬九種景物,藤、道、馬等景物名稱之前冠以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景物帶上了鮮明的個性。一系列名詞組合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 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這些景物,極力渲染悲涼氣氛,烘托出一個長期漂泊異鄉之人的 惆悵之情和內心的悲戚之感。
五、課文主題
通過描繪一幅絕妙的深秋風景圖,真切地表現了天涯淪落人孤寂愁苦的思鄉之情。
課后思考探究
四、感受到了旅人的凄苦。
五、鮑照的這兩句詩引出懷人之思,為下文的厭倦客游生活埋下伏筆。杜甫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突出了對故鄉的思念。晏殊的這兩句詞運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在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棖觸。蘇軾的這兩句詞表達了他的祝福和對親人的思念,同時也表現了他曠達的態度和樂觀的精神。
聲明:本文內容綜合整理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